《中醫詞典》解釋「足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趺

釋義
足趺,又稱「足跗」,為中醫解剖名詞,指足部背面,即自足踝以下至足趾根部的區域,涵蓋蹠骨與跗骨所構成的弓形結構。此部位皮薄肉少,經絡分布密集,為氣血運行與診療之要處。

中醫理論中的定位

  1. 經絡循行

    • 足陽明胃經:行於足趺中央,過衝陽穴(原穴),主調脾胃氣機。
    • 足少陽膽經:沿足趺外側下行,經足臨泣穴(輸穴),與肝膽疏泄相關。
    • 足厥陰肝經:雖主要行於足內側,然其氣血與足趺相貫,尤以太衝穴(輸穴)為肝經原氣所駐。
  2. 診斷意義

    • 趺陽脈診:古法以捫按足趺上衝陽脈(胃經動脈)判斷胃氣存亡,尤見於危重症候,如《傷寒論》以趺陽脈候脾胃虛實。
    • 色澤與形態:足趺腫脹多責之脾虛濕盛或氣滯血瘀;色青暗者常與肝鬱寒凝有關。

臨床相關要穴

  • 衝陽穴(胃經):位於足趺高骨處(足背動脈搏動點),主調胃痛、脹滿,禁直接灸。
  • 太衝穴(肝經):足趺內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疏肝理氣要穴。
  • 足臨泣(膽經):足趺外側,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主治偏頭痛、目赤。

病理關聯

  • 濕痹證:足趺腫痛、重著,多因濕邪流注經絡,常見於痹證初期。
  • 氣逆證:肝胃氣機上逆時,可現足趺脈搏躁急,伴見嘔噦、脅痛。

古文考據
《靈樞·經脈》提及「胃足陽明之脈……下足跗」;《醫宗金鑑》則載「跗者,足背也」,均強調足趺為經脈氣血輸注之樞紐。此部位之診察與調治,歷代醫家視為探察下肢氣血盛衰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