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跟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足跟瘡,又名兔嚙,是一種生於足跟部的慢性潰瘍。多因患部癰疽失治,或局部受壓磨擦,使濕熱鬱結而不化,邪滯血瘀而不去所致。
初起可見局部腫脹疼痛,色呈紅紫如熟棗,破潰膿出,雖治之多不易收口,時久則成爛瘡,甚則肉爛骨出,終難收斂愈合之功。
治療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雙補氣血為要。內服方藥可選仙方活命飲加減,潰爛者宜服補中益氣湯。外用生肌散敷貼,或參有關條。
《外科樞要》卷三:“足跟瘡,生於足跟,狀如熟棗,色赤紫,破潰膿出,久不收口,肉爛骨出,名曰兔嚙。”
《醫宗金鑒》卷二十三:“足跟瘡,生於足跟,色赤紫如熟棗,破潰膿出,久不收口,肉爛骨出,名曰兔嚙。多因患部癰疽失治,或局部受壓磨擦,使濕熱鬱結而不化,邪滯血瘀而不去所致。治宜清熱利濕,消腫止痛,雙補氣血。內服方藥可選仙方活命飲加減,潰爛者宜服補中益氣湯。外用生肌散敷貼,或參有關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