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跟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跟發
病名:癰疽之發於足跟部者,屬外科瘡瘍範疇。首載於《外科活人定本》卷一,為足跟局部之癰腫疾患。
病因病機:
- 外傷勞損:因涉水濕冷,或長途跋涉,足跟反覆摩擦受損,經脈瘀滯,氣血壅遏而成。
- 濕熱流注:濕熱之邪下注足跟,蘊結化毒,腐肉成膿。
- 正氣虛弱:脾腎不足者,氣血運行乏力,濕毒易乘虛凝聚。
證候特點:
- 初起:患處微癢隱痛,皮色如常或略紅,腫脹不甚,易被忽視。
- 成膿期:漸見焮紅灼熱,腫硬高突,疼痛劇烈,按之應指(膿已成),或伴發熱、煩渴等全身症狀。
- 潰後:膿液稠黃或稀薄,久不收口,甚則瘡口凹陷,形成瘻管,纏綿難癒。
治法:
- 外治:
- 初起未潰:急用艾灸(如隔蒜灸)以溫通散結,或外敷如意金黃散清熱解毒。
- 膿成:切開引流,務使膿毒盡出,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
- 潰後:膿盡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 內治:
- 濕熱蘊結:方選萆薢滲濕湯加減,清熱利濕解毒。
- 氣血兩虛:托裡消毒散加減,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 陰虛火旺:知柏地黃丸合四妙勇安湯,滋陰降火、解毒通絡。
調護要點:
- 患肢宜靜養,避免負重,抬高足部以利氣血流通。
- 保持瘡口清潔,忌食辛辣厚味,以防濕熱復熾。
相關鑑別:
- 跟疽:多深在筋骨,病程更長,潰後易損及跟骨。
- 足跟疔:發病急驟,根腳堅硬,疼痛徹骨,屬疔瘡範疇。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提及:「足跟發,由濕熱下注,或跌撲損傷所致,治宜分虛實。」強調辨明本虛標實為治療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