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跟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跟疽

足跟疽,又稱「跟疽」,屬中醫癰疽範疇,指癰疽發於足跟部位之病症。首載於明代《外科證治準繩》卷四,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多與濕熱、外傷及臟腑積熱相關,治療上需辨證施治,分初起、潰爛及久不收口等不同階段處理。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足跟疽之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濕熱流注:久居濕地、涉水淋雨,濕熱之邪下注足跟,鬱結成毒。
  2. 外傷染毒:足跟局部受損,邪毒乘虛而入,氣血壅滯,化熱成疽。
  3. 臟腑積熱:過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內蘊,或陰虛火旺,熱毒下趨,結於足跟。

臨床表現

足跟疽初起時,患處腫脹、紅紫疼痛,觸之灼熱,若未及時治療,則逐漸化膿潰爛,膿水淋灕,瘡口難斂。其特徵可分為以下幾種:

  • 狀如兔咬:瘡面邊緣不整,形似兔齧,多屬熱毒熾盛。
  • 瘡深及骨:潰爛深入,傷及跟骨,病程纏綿難癒,甚至可致骨壞。

若遷延日久,氣血虧虛,則瘡口色淡,膿稀,周圍皮色暗滯,患者可伴見神疲乏力、面色無華等虛象。

治療方法

1. 初起階段(未潰)

  • 外治

    • 隔蒜灸法:取獨頭蒜切片,置於患處,上施艾灸,以溫通經絡、拔毒散結。
    • 外敷藥: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劑。
  • 內治

    • 仙方活命飲加減:以金銀花、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等清熱活血、消腫散結。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梔子;濕重者加蒼朮、黃柏。

2. 潰爛階段(已潰)

  • 外治

    • 鹽湯沖洗:以淡鹽湯清洗瘡口,祛腐生新。
    • 化腐生肌散:瘡面腐肉未脫者,可外摻九一丹;腐去新生時,改用生肌玉紅膏。
  • 內治

    •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氣虛下陷,瘡口久不斂合者,以黃芪、人參、白朮等益氣托毒。
    • 人參養榮湯:氣血兩虛者,宜用此方補養氣血,促進瘡口癒合。

3. 久不收口

若瘡口經久不愈,多屬氣血虧虛或陰虛火旺,可選用:

  • 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助生肌收口。
  • 知柏地黃丸:陰虛火旺者,宜滋陰降火,以利瘡斂。

相關病症

足跟疽與現代醫學之「慢性跟骨骨髓炎」、「跟骨結核」等病症相似,中醫治療可參考「附骨疽」、「附骨痰」等法。若熱毒深竄,傷及骨骼,則需配合活血化瘀、強筋壯骨之品,如續斷、骨碎補等,以促進骨質修復。

此病預後與治療時機密切相關,早期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可防其惡化;若已潰爛,則需注重扶正祛邪,以免遷延成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