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跟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跟痛,又稱「腳跟痛」,屬中醫「痹證」範疇,指足跟單側或雙側疼痛,局部無紅腫卻行走受限之證候。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臟腑功能虧損密切相關,尤以腎虛為本,兼夾痰濕、血熱等病理因素。

病因病機

  1. 腎虛為本

    • 腎陰虛:足跟屬少陰腎經所過,腎陰虧虛則經脈失養,虛火內灼,症見足脛時熱、跟痛隱隱,午後加劇,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
    • 腎陽虛:陽氣不達四末,足跟冷痛,久立加重,畏寒肢冷,脈沉遲。
  2. 痰濕流注
    過食肥甘或脾虛生濕,痰濕下注足跟,阻滯經絡,症見足跟重著腫脹,痛處固定,苔白膩。肥胖者多因濕痰流注,經氣不暢。

  3. 血熱瘀阻
    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灼傷血絡,瘀血內停,症見足跟刺痛,局部或有灼熱感,舌暗紅或有瘀斑。

辨證論治

1. 腎陰虛證

  • 主方: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加龜板滋陰潛陽,佐少量肉桂引火歸元。
  • 加減:若陰虛火旺甚者,加知母、黃柏清虛熱。

2. 腎陽虛證

  • 主方:金匱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
  • 加減:兼腰膝冷痛者,加杜仲、續斷強筋壯骨。

3. 痰濕阻絡證

  • 主方: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南星、枳實)加木瓜舒筋活絡,萆薢、防己利濕泄濁。
  • 變方:濕重腫甚者,可用換骨丹或史國公藥酒祛風除濕。

4. 氣血兩虛證

  • 主方: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等)或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黃耆、肉桂),益氣養血以濡養筋脈。

5. 血熱瘀阻證

  • 主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知母、黃柏清熱涼血,牛膝引血下行兼活血通經。
  • 加減:瘀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增強化瘀之效。

經絡與外治法

足跟痛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相關,針灸常取太溪、崑崙、照海等穴調補腎氣,或局部阿是穴刺絡放血。另可配合中藥外敷(如川芎、威靈仙研末醋調)或薰洗(艾葉、花椒溫經通絡)。

此證須辨虛實,虛者補腎填精為主,實者化痰祛濕或清熱活血,臨床常見虛實夾雜,用藥當靈活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