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骨

足骨為中醫解剖結構名,泛指足部踝骨以下之骨骼總稱,包含跗骨跖骨趾骨三大部分,共同構成足部之骨架,支撐全身重量並協調步履運動。

  1. 跗骨
    位於足之後半部,由七塊短骨組成,包括距骨跟骨舟骨骰骨及三塊楔骨(內側、中間、外側楔骨)。中醫理論中,跗骨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尤以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及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皆過此處。跟骨主承重,距骨銜接踝關節,其穩固與否直接影響「踝樞」之靈活度,故《靈樞·骨度》提及「足之長度」時,亦隱含對跗骨結構之重視。
  2. 跖骨
    共五根,連接跗骨與趾骨,形似掌骨而粗短。中醫稱此區域為「足掌」,其間肌肉豐厚,為「湧泉穴」所在之根基。跖骨之排列關係足弓之形成,若失穩則易致「足痿」「蹠痛」,與肝腎虧虛或氣血瘀滯相關,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論跌撲損傷時,特強調「跖骨錯縫」需手法復位。
  3. 趾骨
    每足十四節(拇趾兩節,餘趾各三節),分近節、中節、遠節。中醫視趾端為經氣交接之所,如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內側(隱白穴),足厥陰肝經止於大趾外側(大敦穴)。趾骨之動態亦反映內臟狀態,如「肝主筋」失常可致趾拘攣,「脾虛濕盛」或見趾腫。

中醫整體觀與足骨
足骨不僅為形骸所屬,更與經絡、臟腑相應。《黃帝內經》云「足受血而能步」,其功能依賴氣血濡養及筋骨調和。若足骨病變,常從肝腎論治,因「腎主骨」「肝主筋」,二者虧虛則骨弱筋弛;另可參酌局部經穴,如崑崙(膀胱經)、太衝(肝經)等,以針灸或推拿調理氣機。

(註:本文所述中醫名詞與理論,均基於傳統典籍與臨床經驗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