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瘊
病名:足瘊為足部疣、粉瘤之俗稱,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按其形狀與性質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如尋常疣(刺瘊子)、扁平疣(肉瘊子)、粉瘤(粉瘊子)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足瘊之形成多與局部氣血失和、經絡阻滯相關。外因多為物理性刺激,如摩擦、壓迫,或濕熱邪毒侵襲;內因則與正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若久不治療,局部氣血瘀滯,可逐漸轉化為腳墊、墊黃或墊核,致使疼痛加劇。
臨床表現:
初期患處或見微小隆起,質地堅硬,表面粗糙,多無明顯痛癢。隨病程發展,可逐漸增大,或融合成片,甚則因長期摩擦而角化增厚,形成硬結。若染邪化熱,局部或見紅腫、疼痛。
治療方法:
-
外治法:
- 腐蝕法:以中藥外敷,如鴉膽子、硇砂等,腐蝕疣體。
- 手術法:以鋒針或修腳刀剔除,此法需手法純熟,避免傷及健康組織。
-
內治法:
- 若屬氣血瘀滯,可選用活血化瘀之方,如桃紅四物湯加減。
- 若兼濕熱蘊結,則以清熱利濕為主,如萆薢滲濕湯加減。
其他療法:
針灸或火針療法亦可應用,通過刺激局部經絡,疏通氣血,以達消疣之效。
足瘊雖為小疾,然若遷延不治,恐影響步履,故宜早期調理為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