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牮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牮法(又稱足蹬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整復技術,主要用於肩關節與髖關節脫臼之治療,其名見載於清代《傷科匯纂》。此法結合槓桿力學與牽引原理,透過術者足部與患者體位之配合,使脫離原位之關節復歸正常解剖位置。
操作原理與技術要點
- 力學運用
足牮法以「反牽引」為核心,術者以足跟為支點,配合上肢牽引形成對抗拉力。如右肩脫臼時,足跟抵於腋窩,既穩定肱骨頭位置,又避免復位時對臂叢神經之壓迫,符合「欲合先離」之復位原則。 - 體位調整
- 肩關節脫臼:患者仰臥,術者坐於患側,屈膝使足跟緊貼腋下。若為前脫位,需外展患肢45度,術者雙手握腕部漸次牽引,同時足跟輕推肱骨頭向外,聞及彈響即示復位成功。
- 髖關節脫臼:多用於後脫位。患者仰臥,助手固定骨盆,術者屈膝以足抵坐骨結節,另一足踏床借力,配合屈髖屈膝90度牽引,引導股骨頭越過髖臼後緣復位。
-
經筋理論應用
脫臼常伴隨周圍經筋拘急,足牮法之牽引可舒展《黃帝內經》所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功能,緩解肌肉痙攣,助關節復位後氣血暢行。
臨床辨證與變通
歷代醫家強調「因勢利導」,如《醫宗金鑒》提及:「脫臼有上下左右之異,法當隨其勢而正之。」故足牮法需依脫臼方向調整:
- 左肩脫臼:術者改用左足操作,手法與右側對稱。
- 陳舊性脫臼:需先以活血舒筋湯熏洗鬆解黏連,再施以足牮,避免暴力導致骨折。
此術體現中醫「手法正骨」之精妙,然須精準掌握解剖結構與力道,故歷代視為傷科秘傳技藝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