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節
在中醫學中,足節即指趾骨關節,為足部趾骨之間的連接處,屬於人體筋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理論認為,足部為諸陽之末,與全身經絡氣血密切相關,而足節的靈活與否,直接影響經脈氣血的流通,尤其是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與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循行。
從解剖結構來看,足節由趾骨與關節囊、韌帶等組織構成,其活動依賴於肝腎所主的筋與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可能導致足節僵硬、疼痛,甚至影響行走功能。此外,足節亦與氣血瘀滯、風寒濕邪侵襲等病理因素相關,常見於痹證、足跟痛等病症。
在臨床辨證上,足節不適多與經絡阻滯或臟腑失調有關。例如:
- 足大趾關節腫痛,可能與肝經鬱熱或痛風(中醫稱「歷節風」)相關;
- 足節屈伸不利,常見於氣血不足或寒濕凝滯;
- 足底連帶足節痠軟,多因腎虛或脾虛濕盛所致。
傳統中醫治療足節問題,常採用針灸、推拿或中藥熏洗等方法,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例如針刺太衝、三陰交等穴位,可疏肝理氣;艾灸湧泉、足三里則能溫補腎陽。此外,中藥如獨活、牛膝、桑枝等,亦常用於祛風除濕、強筋壯骨。
綜觀中醫理論,足節雖為局部結構,卻與整體生理病理息息相關,其保健需注重肝腎調養與經絡通暢,方能維持足部功能與全身氣血平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