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胕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脛胕腫
證名,指兩腳小腿部位出現浮腫之症。此證多與脾虛濕盛、水濕停滯有關,屬中醫水腫病範疇,常見於水腫、腳氣等疾患。
病因病機
- 脾虛濕勝: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水濕內停,下注於足脛,導致浮腫。《類經·六氣相勝病治》云:「脾胃不能勝濕,則足脛胕腫。」
- 六氣相勝:《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太陰之勝,火氣內鬱,……頭重,足脛胕腫。」說明太陰濕土當令時,濕邪過盛,鬱遏陽氣,可引發此證。
- 腎氣不化:腎主水液代謝,若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泛溢,亦可下聚於足脛。
- 濕熱下注:濕熱之邪流注下肢,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導致局部腫脹。
相關證候
- 水腫:多伴隨全身浮腫,按之凹陷,常見於陰水、陽水證。
- 腳氣:分為濕腳氣與乾腳氣,濕腳氣以足脛腫脹、麻木為特徵,多因濕邪壅滯所致。
治療原則
以健脾化濕、利水消腫為主,視證型配伍溫陽、清熱等法。常用方劑如五苓散、防己黃芪湯(脾虛濕盛)、真武湯(腎陽虛水泛)、二妙散(濕熱下注)等。
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探究其根本病機,方能對症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