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脛冷
病證名,指病人自覺足脛部位寒冷,或醫者觸診時發現該處溫度偏低,觸之不溫。此症多與陽氣虛衰相關,屬中醫「寒證」範疇,常見於陽虛體質或氣血運行不暢之證候。
中醫病機分析
-
陽虛內寒:
- 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若腎陽不足(腎陽虛),無法溫煦下肢,則足脛失於陽氣濡養而發冷。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頻多等症。
- 脾陽虛衰者,因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四肢末梢失溫,亦可見足脛冷,常兼腹脹、便溏等症。
-
氣血凝滯:
- 寒邪侵襲經絡(如寒濕痹阻),或氣滯血瘀導致氣血運行受阻,陽氣不能達於四末,表現為局部寒冷,甚則麻木疼痛。
-
經脈失調:
- 足三陰經(肝、脾、腎)循行於下肢內側,若經氣虛弱或寒凝經脈,可影響足脛溫度。例如肝經寒凝者,可能伴隨少腹冷痛、經行不暢。
辨證要點
- 虛寒證:足脛冷而喜溫按,病程較久,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 實寒證:突發足脛冷痛,遇寒加重,得熱稍減,舌苔白膩,脈緊。
- 兼症鑑別:
- 若兼水腫,多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
- 若伴青紫瘀斑,需考慮血瘀寒凝。
相關經典論述
- 《傷寒論》提及「手足厥冷」與陽氣衰微相關,可參考四逆湯證治。
- 《金匱要略》論「血痹」時,強調氣血不足致「肢體麻木冷痛」,與足脛冷病機相通。
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綜合辨證,以明確病位(如腎、脾、肝)及病性(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