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脛痛

證名,指兩腳及小腿部位出現疼痛之症,首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此症多因陰寒濕邪下注,阻滯經絡氣血運行所致,常見於腳氣、痹證等疾病。

病因病機

  1. 寒濕侵襲:足脛位處人體下部,易受寒濕之邪侵襲。寒性收引,濕性重濁,二者相合,凝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故發為疼痛。
  2. 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氣血,經脈失養,不榮則痛。
  3. 經絡瘀阻:跌撲損傷或長期勞損,導致局部氣血瘀滯,不通則痛。

辨證分型

  1. 寒濕型:足脛冷痛重著,遇寒加劇,得溫稍減,舌苔白膩,脈沉遲。
  2. 濕熱型:足脛灼熱腫痛,或伴紅腫,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3. 氣血瘀滯型:痛處固定,如針刺感,夜間尤甚,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相關疾病

  • 腳氣:以足脛腫痛、麻木為主要表現,多因濕邪下注,或飲食不節所致。
  • 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若邪客足脛,可致局部疼痛、屈伸不利。

治療原則
以祛邪通絡、調和氣血為主,根據證型不同,分別採用散寒除濕、清熱利濕或活血化瘀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