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脛腫
足脛腫為中醫證名,指足部及小腿部位出現浮腫之症狀,亦稱「脛腫」。此症多因脾虛濕盛,水濕停聚於下肢所致,屬水腫病範疇。
病因病機
- 脾虛濕盛: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水濕內停,下注於足脛,導致腫脹。《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足脛腫曰水」,即指出此症與水濕停滯密切相關。
- 水濕泛溢:《靈樞·水脹》載:「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說明水濕不僅停聚下肢,甚者可蔓延至腹部,形成全身性水腫,此為水病已成之象。
- 腎陽不足:腎主水液代謝,若腎陽虛衰,氣化無力,水液不得蒸化,亦可下趨足脛而致腫。
臨床表現
- 足部及小腿明顯浮腫,按之凹陷,久不復原。
- 或伴隨腹脹、身重、倦怠乏力等脾虛濕困之症。
- 若兼見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則多屬腎陽虛衰所致。
相關典籍論述
- 《素問·平人氣象論》將足脛腫歸為「水」證,強調其與水濕內停之關聯。
- 《靈樞·水脹》進一步指出,足脛腫若兼腹大,為水病已成之候,提示病情較重。
鑑別要點
足脛腫需與其他水腫證型相區別,如:
- 風水:多起病急驟,伴表證,腫勢自上而下發展。
- 石水:以下肢腫為主,但多伴腹水,且病程纏綿。
- 氣腫:按之即起,無凹陷,多因氣滯所致。
治療原則
以健脾利濕、溫陽化氣為主,視證候配伍行氣、溫腎等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