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足脛腫,中醫名詞,足及小腿浮腫。即脛腫。多因脾虛濕勝所致。《素問.平人氣象論》:「足脛腫曰水。」《靈樞.水脹》:「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足脛腫是一種中醫病症,是指足部和小腿出現浮腫的症狀。足脛腫多是由脾虛濕勝所致,也就是由於脾臟功能虛弱,導致體內水濕代謝失常,水液停留在下肢而引起的。足脛腫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足部和小腿出現浮腫,皮膚緊繃、發亮,按壓時有凹陷,嚴重者可出現疼痛、麻木等症狀。

足脛腫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飲食調理:飲食上要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2. 藥物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常用的中藥有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等。
  3. 針灸治療:針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對於治療足脛腫有一定的效果。
  4. 按摩治療:按摩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水腫的症狀。

足脛腫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2.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3. 飲食清淡,避免暴飲暴食。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足脛腫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