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腫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足脛腫痛

足脛腫痛是中醫學中的一種證名,指的是兩腳小腿部出現腫脹和疼痛的情況。它的病因主要包括風濕和濕熱兩方面。風濕是本病的根本原因,濕熱則是表現症狀。當風濕侵襲人體時,會阻塞經絡,使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足脛腫痛。而濕熱下注則會滯留在肌膚中,阻礙氣血運行,也會引起足脛腫痛。

足脛腫痛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腳脛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紅腫、灼熱、發癢、全身不適、倦怠乏力等。在中醫診斷時,常會觀察患者的舌質,苔薄白,脈搏弦滑。

鑑別診斷時需要將足脛腫痛與其他疾病相鑑別。例如下肢靜脈曲張會引起下肢腫脹和疼痛,但通常不伴有皮膚紅腫、灼熱、發癢等症狀;淋巴水腫則會引起下肢腫脹,但通常不伴有疼痛和皮膚的紅腫、灼熱、發癢;而皮膚感染則會引起下肢腫脹和疼痛,並伴有局部皮膚的紅腫、灼熱、發癢等症狀。

治療足脛腫痛時,中醫常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常用的方藥有風濕湯和濕熱清利湯。風濕湯由防風、白芷、羌活、獨活、威靈仙、秦艽、牛膝、甘草等藥材組成,可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而濕熱清利湯則由蒼朮、黃柏、黃連、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

為了預防足脛腫痛,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保持足部的溫暖,避免受寒;飲食方面要注意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適當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定期進行體檢,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療足脛腫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