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脛腫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脛腫痛

證名,指兩腳小腿部位出現腫脹疼痛之症。此症多因外感風濕之邪,或濕熱下注,阻滯經絡氣血運行所致。

病因病機

  1. 風濕侵襲:風濕之邪客於足脛,阻滯經脈,氣血不暢,發為腫痛。《壽世保元·腳氣》提及:「風濕氣,足脛腫痛。」風性善行,濕性重濁,二者相合,易流注下肢,導致肢節煩痛、沈重不利。
  2.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循經下趨,鬱滯於足脛,可伴見肢節灼熱、腫脹,甚則皮膚發紅。《壽世保元》亦載:「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沈重,胸脅不利。」濕熱膠著,易使氣機壅塞,故症狀多兼見周身困重、胸悶等。
  3. 氣血瘀阻:久病或外傷致經絡不通,氣血瘀滯,亦可見脛部腫痛,痛處固定,按之尤甚。

相關證候

  • 腳氣:分乾、濕二類。濕腳氣多見足脛腫滿,或麻木痿軟;乾腳氣則以枯瘦疼痛為主。
  • 足脛痛:單以疼痛為主,腫脹不顯,多因寒濕或血虛所致。

中醫辨治要點

  • 風濕證:治宜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方如獨活寄生湯加減。
  • 濕熱證:治宜清熱利濕、舒筋活絡,方如四妙丸(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合宣痺湯
  • 氣血瘀滯: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方如桃紅四物湯身痛逐瘀湯

古籍參考
《證治準繩》強調足脛腫痛與「三陰經氣血失調」相關,尤以脾虛濕盛為本;《醫宗金鑒》則指出,此症須辨明寒熱虛實,用藥方能切中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