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巨陽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巨陽脈

足巨陽脈為早期中醫經脈異名,即後世所稱之「足太陽膀胱經」,屬十二正經之一,為人體陽氣最盛之經脈,主一身之表,具有調節衛氣、抵禦外邪的重要功能。其循行路線與病症記載,最早見於《陰陽十一脈灸經》,後世醫家如《靈樞·經脈》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

經脈循行

足巨陽脈起於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沿足外側上行,經外踝後方(崑崙穴),沿小腿後側、腘窩(委中穴)、大腿後側上行,貫穿臀部(環跳穴),沿脊柱兩側(膀胱經第一側線)抵達腰部,內絡於腎,屬膀胱。其主幹繼續上行,挾脊至項部(天柱穴),分佈於頭頂(百會穴),再向前下行至額部(攢竹穴),終止於目內眥(睛明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此外,其分支從頭頂分出,向兩側下行至耳上角;另一支從腰部分出,貫穿脊柱旁肌肉,聯絡於腎臟。

生理功能

  1. 主一身之表: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部,與督脈並行,統攝人體陽氣,司衛外之職,為六經之「藩籬」,抵禦外邪入侵。
  2. 運行水液:膀胱為「州都之官」,與腎相表裏,此經調節水液代謝,維持津液輸布與排泄平衡。
  3. 通調氣血:經脈貫穿頭項背腰,氣血充盈則能濡養筋骨,維持肢體運動功能。

是動病與所生病

《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載其病症可分為「是動病」與「所生病」兩類:

  • 是動病:因外邪侵襲或經氣逆亂所致,症見頭痛如裂、目脹如脫、項強如拔、脊背劇痛、腰痛似折、髀關活動受限、腘窩拘急、小腿腓腸肌痙攣(踝厥證)。
  • 所生病:本經所屬腧穴及臟腑功能失調引發的病症,包括頭痛、耳鳴、項背強痛、瘧疾、痔瘡、尻骶痛、膝腘痠痛、足小趾麻木不仁等十二種病症。

臨床應用

  1. 外感表證:風寒感冒初期,可刺風門、肺俞等背俞穴以宣肺解表。
  2. 經絡痹阻: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如「腰似折」),取委中、承山等穴疏通經氣。
  3. 頭面五官病:目赤腫痛、鼻塞,取睛明、攢竹以清利頭目。
  4. 水液代謝異常:水腫、小便不利,配伍腎俞、膀胱俞以溫陽利水。

與其他經脈關係

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足少陰腎經關係密切:

  • 督脈:同循脊柱,共主陽氣,臨床常配合調理陽虛諸證。
  • 足少陰腎經:互為表裏,膀胱氣化賴腎陽溫煦,腎虛者可取膀胱經背俞穴(如腎俞)以補益腎氣。

此經腧穴眾多(共67穴),涵蓋頭背腰下肢,為針灸推拿治療之要經,亦為拔罐、刮痧等外治法常用部位,充分體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