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
足厥陰,又稱足厥陰肝經,為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水》。此經脈屬肝,絡膽,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循行人體下肢內側,上貫膈膜,布散胸脅,並上行連目系,交巔頂,為肝臟氣血運行之主要通道。
經脈循行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外側端(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經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循脛骨內側至膝膕內側(曲泉穴),再沿大腿內側入陰毛中,環繞陰器,至少腹,挾胃屬肝絡膽,繼而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鼻咽部),連目系,出額至巔頂(百會穴)與督脈相會。其支脈從目系分出,下行頰裏,環唇內;另一支脈從肝分出,貫膈注肺,交手太陰肺經,完成氣血循環。
生理功能
- 主疏泄:肝經氣機調暢與情志、消化、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若肝失疏泄,可致鬱結、脅痛、月經不調等症。
- 藏血:肝經具調節血量之功,夜臥時血歸於肝,活動時血運諸經。肝血不足易見眩暈、目澀、筋脈拘急。
- 主筋:肝經氣血濡養筋脈,肝血虛則筋弱,可見肢體麻木或抽搐。
主要腧穴
- 大敦:井穴,主治疝氣、崩漏。
- 行間:滎穴,清肝瀉火,治目赤、脅痛。
- 太衝:輸穴兼原穴,疏肝理氣,調治鬱證、月經病。
- 曲泉:合穴,利濕通絡,治膝痛、帶下。
病理表現
足厥陰肝經異常可現循行部位病症,如疝氣、少腹脹痛、咽乾、巔頂痛;亦見肝臟功能失調之證,如鬱怒、黃疸、嘔逆。古籍《靈樞·經脈》載:「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此經脈與膽經互為表裏,臨床常配合針灸或藥物調理,以疏肝解鬱、養血柔筋為治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