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標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標本
足厥陰標本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二經標本」之一,出自《靈樞·衛氣》。其內容主要闡述足厥陰肝經的氣血輸注關係,分為「本」與「標」兩部分,用以說明經脈氣血運行的根源與布散之處。
足厥陰之本
《靈樞》記載:「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此處「行間上五寸」指足背部的中封穴(屬肝經,位於內踝前一寸,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處)。「本」為經脈氣血生發之源,中封穴作為肝經之「本」,反映肝經原氣匯聚之處,與肝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主司疏泄、藏血之機。
足厥陰之標
《靈樞》提到:「標在背腧也。」此處「背腧」即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標」為經氣輸布之所,肝俞為肝之背俞穴,是肝臟精氣在體表轉輸的關鍵部位,臨床常用以調理肝氣鬱滯、血虛風動等證。
理論內涵與應用
- 經氣運行關係:
足厥陰標本理論體現「經氣由本達標」的循行規律,肝經之氣自中封穴(本)生發,沿經脈上行,最終布散於肝俞(標)。此理論為針灸取穴提供依據,如肝經實證可瀉其「本」(中封),虛證可補其「標」(肝俞)。 - 與臟腑的聯繫:
肝主疏泄,其標本穴位與肝的生理病理直接相關。肝俞穴不僅反映肝臟狀態,亦能調節全身氣機,如情志抑鬱、目疾、脅痛等,皆可透過標本配穴調治。 - 與其他理論的結合:
足厥陰標本與「根結理論」相輔相成,中封為「本」,與肝經「根」於大敦(井穴)共同構成經脈氣血輸注的完整體系,深化對肝經循行與功能的認識。
此理論不僅是針灸治療的指導原則,亦為中醫診斷肝系疾病的重要參考,展現經絡學說中「上下相應,內外互通」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