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肝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經,即足厥陰肝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起於足大趾,沿下肢內側上行,經腹部、胸部,最終達於頭頂。透過針灸刺激肝經的特定穴位,可調節肝臟功能,疏通經絡,改善多種健康問題。
功效:
- 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改善情緒波動、胸脅脹痛等症狀。
- 調經止痛:對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問題有良好療效。
- 清肝明目:改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部問題。
- 降逆止嘔:緩解嘔吐、噁心等胃腸不適。
操作方法:
- 準備工作:
- 環境:選擇安靜、溫暖的房間,確保無干擾。
- 器具:使用經過消毒的針具,確保安全。
- 患者體位:根據所選穴位,讓患者取適當體位,如仰臥、俯臥或側臥。
- 選穴:根據患者症狀,選取肝經上的相關穴位。
- 消毒:用酒精棉球消毒選定穴位的皮膚。
- 進針:
- 角度:根據穴位深淺,選擇適當的進針角度。
- 深度:根據患者體質和穴位特點,控制進針深度。
- 留針時間:一般為15-30分鐘,期間可適當捻轉針柄以增強刺激。
- 出針:輕輕捻轉針柄,迅速拔出針具,用乾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建議穴位:
- 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第二趾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主治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等。
-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主治目赤腫痛、口苦、胸脅痛等。
- 蠡溝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中央,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陰部瘙癢等。
- 曲泉穴:位於膝內側,屈膝時,膝關節內側橫紋端,半腱肌與半膜肌之間凹陷處,主治膝痛、陰部痛、月經不調等。
- 章門穴:位於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下方,主治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項:
- 禁忌症:
- 孕婦:特別是腹部和腰骶部位,應避免針灸。
- 出血傾向者:如血友病患者,應避免針灸。
- 皮膚感染或損傷部位:避免在患處進行針灸。
- 操作環境:
- 衛生清潔:確保操作環境清潔,針具和皮膚需嚴格消毒。
- 設備安全:使用一次性針具,避免交叉感染。
- 患者感受:
- 不適反應:若針灸時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讓患者平臥休息。
- 皮膚反應:若出現皮膚紅腫、瘙癢等過敏症狀,應停止針灸,並就醫。
- 術後護理:
- 保暖:針灸後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適度休息:避免立即進行劇烈運動,給身體適應時間。
針灸屬於中醫治療方法,應在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下進行,患者不宜自行操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