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筋之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筋之會
宗筋之會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概念,指人體諸筋脈匯聚之處,主要位於氣街(即氣衝穴所在區域)及前陰部位。此名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論〉篇,原文載:「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又言:「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明確指出宗筋之會與陰陽經脈、氣血運行及前陰功能密切相關。
經絡與解剖定位
宗筋之會的具體位置,依中醫典籍所述,可分兩部分理解:
- 氣街:屬足陽明胃經之要衝,位於腹部臍下五寸旁開兩寸處(氣衝穴),為「四街」之一(頭、胸、腹、脛四氣街),乃經氣匯聚流通之樞紐。
- 前陰:此處「宗筋」廣義涵蓋外生殖器及周圍筋脈網絡,尤以足三陰(肝、脾、腎)、足陽明胃經為主。肝主筋,其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足陽明胃經「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而絡於前陰,故宗筋之會實為多經交會之區。
生理功能
宗筋之會在中醫生理中具多重意義:
- 筋脈統御:為周身筋脈之總匯,主司肢體運動與關節屈伸,尤其與下肢活動相關。《素問·痿論》強調「宗筋弛縱」為痿證成因之一,反映其對肢體功能的影響。
- 生殖與排尿:前陰為宗筋所聚,直接關聯生殖機能與小便排泄。肝腎二臟透過經絡調控此處氣血,肝氣疏泄與腎氣溫煦共同維持功能正常。
- 氣血調節:氣街為「五臟六腑之海」胃經所過,宗筋之會藉此樞紐調和全身氣血,尤擅轉輸水穀精微至下焦。
病理關聯
宗筋失調可引發多類病症,如:
- 痿證:宗筋弛緩無力,導致肢體萎弱不用,經典云「治痿獨取陽明」,即因胃經為宗筋之會供給氣血之關鍵。
- 前陰疾患:陽痿、遺精、癃閉等症,多責之肝腎虧虛或濕熱下注宗筋。
- 氣街阻塞:若氣街氣機不暢,可現少腹脹痛、月經不調等,針灸常取氣衝穴以疏導經氣。
理論延伸
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宗筋之會與奇經八脈之關係,如衝脈「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均與宗筋相交,強化其作為「陰陽之會」的地位。此概念亦為針灸治療下焦病證之理論基礎,臨床取穴常兼顧局部(如曲骨、會陰)與遠端(太衝、足三里)以調和宗筋氣血。
綜言之,宗筋之會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聯屬」思想,既是解剖部位,亦為功能系統,於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中皆具深遠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