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宗精之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宗精之水
宗精之水,為中醫生理學之名詞,意指人體陰精中所涵攝的水液。《素問·解精微論》云:「積水者至陰者,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此段經文闡明,宗精之水乃腎精所化,屬至陰之性,其所以能固攝不行,實賴腎精之維繫與包裹。
中醫理論基礎
- 與腎精之關係
宗精之水根源於腎精,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氣,氣能生水,故腎精充盈則水液代謝有序。若腎精虧虛,則宗精之水失於固攝,可能導致水液泛溢或流失,如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 - 與水液代謝之關聯
中醫認為,水液代謝需賴腎氣之蒸騰與膀胱之氣化。宗精之水為腎精所化之陰液,與一般水濕痰飲不同,其性屬陰,需腎陽之溫煦方能化氣上行,濡潤周身。若腎陽不足,宗精之水易凝滯為病,反之,腎陰虧虛則水不制火,可能見虛熱之象。 -
與其他臟腑之互動
- 脾土制水:脾主運化水濕,能助腎調控水液,若脾虛濕困,可能影響宗精之水的布散。
- 肝疏泄協調:肝主疏泄,與腎精互為資生,肝氣鬱滯或亢逆,可能擾動宗精之水的封藏。
臨床意義
宗精之水的失常,可反映於多種病證:
- 腎精不固:如早泄、遺尿,多因腎失封藏,宗精之水外泄。
- 陰虛內熱:腎陰不足,宗精之水虧少,可見口乾咽燥、潮熱盜汗。
- 水液停聚:若腎陽衰微,宗精之水不化,可能形成水腫或痰飲。
總結
宗精之水為中醫理論中精微物質之一,其生成、運行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並與整體水液代謝及臟腑協調息息相關。理解此概念,有助於深入辨析與腎精、水液相關之病機與證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