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經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經別
足厥陰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屬肝經之分支,首載於《靈樞·經別》。其循行路線與功能,體現了經別「離、入、出、合」的特點,並與肝經本脈及少陽經脈密切相關。
循行路線
據《靈樞》所述:「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其具體循行如下:
- 離:始於足厥陰肝經足背部(大致相當於太衝穴附近),由此分出,為經別之起始。
- 上循:沿下肢內側上行,經陰部毛際(如曲骨穴一帶),此處與肝經本脈相聯繫。
- 合於少陽:在毛際處與足少陽膽經之經別相會,兩者併行向上,深入體內。
- 入臟腑:與少陽經別共同循行,聯繫肝膽兩臟,並散布於相關絡屬區域。
生理功能
- 加強肝經與少陽經聯繫:通過與足少陽經別的結合,強化了肝膽表裡兩經的協調,影響氣血輸布與情志調節。
- 濡養所過部位:其循行涵蓋下肢內側、陰部等肝經所主區域,參與生殖系統及下肢運動功能。
- 內連肝膽:深入體內後,與肝膽臟腑直接溝通,輔助肝主疏泄、藏血之功,並影響膽汁分泌與決斷機能。
與經脈關係
足厥陰經別為肝經之「正經別行」,雖非主幹,但補充了肝經未明確循行的體內路徑,尤其強化與少陽經的聯繫,體現「陰陽相合」的中醫理論。
此經別之存在,亦解釋了臨床上肝膽同治、或下肢內側與少陽經共病時的針灸選穴依據。其理論對理解肝經氣血輸布及疾病傳變具重要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