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經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經病

病證名,屬十二經病之一,指足厥陰肝經經氣異常所引發之病症。該經循行於下肢內側,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連目系,與情志、氣血運行及消化功能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足厥陰肝經病多因外邪侵襲、情志失調(如鬱怒傷肝)、肝血不足,或經氣逆亂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經氣受阻,則氣滯血瘀,或肝火上炎,或寒凝肝脈,皆可引發本經病症。

臨床表現

《靈樞·經脈》載其主症如下:

  1. 是動則病(經氣異常所致):

    • 腰痛不可俯仰:肝經循行過腰脊,經氣不利則腰痛難伸。
    • (疒^貴)疝(男子疝氣):寒邪客於肝脈,氣血凝滯,致少腹墜脹疼痛。
    • 婦人少腹腫:肝經環陰器,抵少腹,氣滯血瘀則見腫脹。
    • 嗌乾,面塵,脫色:肝火上炎或陰血不足,津液虧耗,故咽喉乾燥;肝血不榮則面色晦暗無華。
  2. 是肝所生病(肝臟功能失調所致):

    • 胸滿、嘔逆: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胸脅脹滿、嘔吐。
    • 飧洩(完穀不化之泄瀉):肝鬱乘脾,脾失健運。
    • 狐疝(時隱時現之疝氣):肝氣疏泄失常,筋脈弛緩。
    • 遺尿、閉癃:肝經繞陰器,氣化失司則小便異常。

辨證分型

  1. 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善太息,情緒抑鬱,脈弦。
  2. 肝火上炎:頭痛目赤、口苦咽乾,舌紅苔黃。
  3. 寒滯肝脈:少腹冷痛,陰囊收縮,遇寒加重。
  4. 肝血不足: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月經量少。

治療原則

以疏肝理氣、調和經脈為主,配合針灸、藥物及推拿。

  • 針灸:取太衝、行間、期門等肝經穴位,實證瀉法,虛證補法。
  • 中藥:柴胡疏肝散(氣鬱)、龍膽瀉肝湯(火旺)、暖肝煎(寒凝)等加減。

足厥陰經病涉及肝臟與經絡功能,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