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經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經筋

足厥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屬足厥陰肝經的連屬部分,其循行分布與肝經密切相關,主要聯繫下肢內側及前陰部,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運動及聯綴周身關節的作用。

循行路線
據《靈樞·經筋》記載,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背側上緣(近大敦穴處),向上結聚於內踝前方(中封穴附近),繼而沿脛骨內側上行,結於脛骨內髁(內輔骨)下方,再循大腿內側(股內側肌群)上行,最終匯聚於前陰部(生殖器周圍),並在此處與其他經筋相互絡屬,形成筋絡網絡。

生理功能

  1. 主司下肢運動:足厥陰經筋循行於下肢內側,主導足大趾、踝關節及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與足太陰、足少陰經筋協調,維持行走、跳躍等動作的穩定性。
  2. 聯綴前陰筋絡:其結聚於陰器,與任脈、衝脈及足少陰經筋相交會,參與生殖功能的調節,中醫認為「肝主宗筋」,故此經筋與男性勃起、女性陰部張力等生理活動相關。
  3. 調和肝氣疏泄:肝經氣血通過經筋布散,若肝氣鬱滯或血虛筋燥,可導致經筋拘急,表現為下肢內側拘攣、睪丸或陰部牽痛等症。

病理表現

  • 經筋拘急:因寒邪凝滯或肝血不足,可見足大趾強直、內踝部疼痛、膝內側筋脈攣急。
  • 筋結瘀阻:氣滯血瘀時,陰器周圍可觸及硬結,伴隨疝氣、少腹墜脹等。
  • 功能失調:肝經濕熱下注時,可能引發前陰部腫痛或筋絡弛縱無力。

與經脈的關係
足厥陰經筋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裡,肝經主氣血運行,經筋主形體運動。臨床上,針灸或推拿常配合使用,如取蠡溝、曲泉等穴調理經筋病變,或透過「燔針劫刺」鬆解筋結。此經筋亦與衝脈、督脈交會,故婦科及前陰病症多從肝經與其經筋論治。

古籍補充
《類經》註解:「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聚陰器,故陰器為宗筋之所會。」強調其統絡諸筋的特性。此外,《針灸甲乙經》指出,足厥陰經筋病候可表現為「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進一步說明其與生殖功能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