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經筋病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經筋病候
足厥陰經筋病候,又稱「季秋痹」,屬中醫經筋病證範疇,首載於《靈樞·經筋》。此病與足厥陰肝經之經筋循行及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證候特點、病因病機及治法皆具鮮明經絡辨證特色。
經筋循行與病候表現
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循內踝前緣上行,結於內輔骨(脛骨內髁),散布於陰股(大腿內側),終聚於陰器。其病候主要表現為:
- 局部經筋拘急疼痛:足大趾及內踝前緣疼痛,內輔骨處痠痛,陰股部筋肉攣急。
- 陰器功能障礙:
- 寒邪傷筋:陰器縮入,因寒性收引,經筋攣急。
- 熱邪侵襲:陰器縱挺不收,因熱性弛張,經筋鬆弛。
- 內傷勞損:宗筋失養,陽痿不舉,與肝血虧虛或情志失調相關。
- 轉筋(肌肉痙攣):常見下肢內側筋肉突發拘急,甚則牽引少腹。
病因病機
- 外邪侵襲:
- 寒邪:凝滯經筋,氣血不通,發為陰縮、痛痹。
- 熱邪:燔灼筋脈,弛縱不收,致陰器挺脹。
- 內傷勞損:房勞過度、情志鬱結,耗傷肝血,筋失所養,發為陽痿或筋急。
- 經氣逆亂:足厥陰經筋連屬「絡陰器」,肝氣鬱結或濕熱下注,可致筋結腫痛。
治法與針刺要領
- 調治原則:以「行水清陰氣」為主,疏泄肝經濕熱,溫通寒凝。
- 寒證:溫針艾灸,散寒通絡。
- 熱證:瀉針或刺絡放血,清瀉鬱熱。
- 燔針劫刺:針對轉筋劇痛,以火針速刺患處,鬆解筋急,取「以痛為輸」之阿是穴。
- 配伍取穴:可選太衝、曲泉、三陰交等肝經要穴,調暢經氣。
此病候應於秋季(季秋)多發,因時令屬金克木,肝氣易鬱,經筋失柔,故名「季秋痹」。其辨治需結合肝主筋、司宗筋之生理,注重局部與整體調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