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脈

足厥陰脈為中醫經絡學說中「十二正經」之一,又稱「足厥陰肝經」,是肝臟所屬的經脈,屬陰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其循行路線及生理功能在早期醫籍如《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已有記載,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

經脈循行

據《足臂十一脈灸經》描述,足厥陰脈起於足大趾外側端(大致相當於「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經內踝前方,再沿脛骨內側緣上行,於踝上八寸處與足太陰脾經相交,繼而沿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外生殖器,並上行至小腹,屬肝、絡膽,最終散布於脅肋,並通過咽喉連接目系(眼球後方與腦相連的組織)。

生理功能

足厥陰肝經主司肝臟的氣血運行,具有以下功能:

  1. 疏泄氣機:調暢全身氣血運行,影響情緒、消化及生殖功能。
  2. 藏血:調節血液儲藏與分配,與月經、筋脈活動相關。
  3. 主筋:肝經氣血滋養筋脈,關係肢體運動與屈伸。

病候表現

《足臂十一脈灸經》提及足厥陰脈異常時,可出現以下病症:

  • 局部症狀:足背腫脹、下肢痹痛、關節屈伸不利。
  • 泌尿生殖系統:頻尿、遺尿、陰部搔癢。
  • 肝系失衡:口苦、咽乾、情緒抑鬱或急躁,甚則脅肋脹痛。
  • 頭目疾患:眩暈、目赤腫痛(因肝經上行連目系)。

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認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如太衝、行間、期門等)可主治肝膽疾病、婦科病證及情志失調。針灸或推拿此經,能疏肝解鬱、調理氣血,亦用於治療偏頭痛、黃疸、疝氣等病症。

此經脈的理論與實踐,深刻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臟腑相關」的核心思想,為肝系疾病的診療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