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瘧

病名
足厥陰瘧為瘧疾之一,屬三陰經瘧範疇,特指瘧邪侵襲足厥陰肝經所引發之證候。此病名首見於《素問·刺瘧篇》,其病機與肝經氣血失調、瘧邪伏留密切相關,臨床以腰痛、少腹脹滿、小便異常及情志不寧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1. 瘧邪內伏:瘧邪乘虛侵入足厥陰肝經,與正氣相爭,發為寒熱往來之瘧疾。
  2. 肝經氣滯:肝主疏泄,瘧邪阻滯經脈,導致氣機鬱結,故見少腹滿脹、腰痛。
  3. 下焦濕熱:肝經循行過陰器,邪擾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頻數或澀滯如癃(雖非真正癃閉)。
  4. 情志失調:肝藏魂,瘧邪傷肝,魂不安舍,故患者易生恐懼、氣短悒鬱之狀。

臨床表現

  • 主症:發作性寒熱交替(瘧疾典型症狀),伴腰痛如折,少腹脹滿拘急。
  • 泌尿症狀:小便不利,頻數而量少,狀似淋證(癃),實非膀胱濕熱所致。
  • 情志症狀:莫名恐懼感,氣短乏力,腹中鬱悶不舒(「腹中悒悒」)。

治法與針刺取穴
《素問》明言「刺足厥陰」,即針灸治療以疏泄肝經鬱滯為主:

  • 主穴:取肝經原穴太衝、絡穴蠡溝,調暢本經氣血。
  • 配穴:佐以期門(肝募穴)疏肝理氣,中封利下焦濕滯。若腰痛甚,可加刺委中(膀胱經穴,通調腰背氣機)。

與其他瘧證鑑別

  • 足太陰瘧:以嘔吐、腹滿為主,少見情志症狀。
  • 足少陰瘧:多見腰脊痛、口渴,寒熱較劇。
  • 足厥陰瘧:特徵在於小便異常與肝鬱情志共見,病位偏重下焦與肝系。

古籍補充
《類經》註解此證時強調:「肝主筋,瘧邪客之,則筋急而腰痛;肝脈過陰器抵少腹,故少腹滿;肝氣鬱則恐懼,氣不足則悒悒。」進一步闡明肝經循行與症狀之關聯。

附:三陰經瘧關係
足厥陰瘧與足太陰、足少陰瘧合稱「三陰瘧」,均屬瘧邪深伏陰經之證,然病位與表現各異,臨證需據經脈所過及臟腑特性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