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氣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氣絕

病證名,指足厥陰肝經經氣衰竭之危重證候,屬中醫經絡病理之極期表現。其證候特徵主要見於《靈樞·經脈》記載:「唇青、舌卷、卵縮」,並與肝主筋之功能密切相關。

經絡與臟腑基礎

足厥陰肝經循行環陰器、絡舌本,其經氣濡養周身筋膜,而肝為「罷極之本」,主藏血、司筋脈之柔韌。肝經氣絕時,筋失所養,拘急攣縮,遂引動舌本與外陰,呈現典型三聯徵:

  1. 唇青:肝血不能上榮,兼氣滯血瘀,陽氣衰微而見口唇青紫。
  2. 舌卷:舌為筋之聚,肝經上絡舌本,筋急則舌體捲縮難伸。
  3. 卵縮(男性陰囊緊縮):肝經繞陰器,筋脈失養而拘攣,致睾丸上縮。

病機與理論延伸

《靈樞》提出「筋先死」之論,強調肝經氣絕首現筋脈敗象。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而調暢氣機,若經氣衰竭,疏泄失職,可進一步導致:

  • 氣血逆亂:肝氣鬱極而厥,血隨氣逆,甚則昏仆。
  • 風動內生:筋急化風,或見肢體震顫、拘攣,與「肝風內動」病機相涉。
  • 陰陽離決:唇青為陽氣脫越之兆,舌卷、卵縮屬陰液枯涸,提示陰陽俱衰。

古籍與理論聯繫

此證與《難經·二十四難》所述「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相互印證,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肝經氣絕多因久病耗傷真陰,或急症亡陽,致筋脈失溫、失濡而成。

鑑別與相關概念

  • 與「肝絕」之別:肝絕泛指肝臟功能全面衰竭(如《中藏經》言「目盲、爪枯」),而足厥陰氣絕特指經脈層面之氣血竭絕。
  • 經脈終證:十二經氣絕各有特徵,如手太陰肺經氣絕見「皮毛焦」,足厥陰之特異性在於筋急與生殖系徵象。

此證屬中醫急危重症,歷代醫家視為預後不良之兆,其理論深植於經絡-臟腑-形體關聯,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病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