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心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心痛
病證名,屬外邪侵犯足厥陰肝經所致之心痛證候,首載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醫認為,十二經絡若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可致經氣閉塞,鬱滯於中焦,氣機與邪相搏,發為疼痛。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及陰股,故其心痛特徵為兩脅拘急疼痛,並牽引小腹與陰股部位,相互掣痛,此為肝經氣機阻逆之象。
病因病機
- 外邪侵襲:寒邪凝滯肝脈,或濕熱鬱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 情志失調:肝主疏泄,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氣機鬱結,化火或成瘀,上擾心胸。
- 經脈氣逆: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其氣逆亂可上衝心胸,引發心痛。
臨床表現
- 主症:心前區或胸脅部疼痛,性質多為脹痛、刺痛,或牽掣痛。
- 兼症:兩脅緊繃不舒,少腹脹滿,疼痛沿肝經放射至陰股;或伴見噯氣、善太息(因肝鬱氣滯)。
- 舌脈:舌質偏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緊(主肝鬱或寒凝)。
治法與方藥
- 疏肝理氣:適用於肝氣鬱結者,方選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以調暢肝經氣機。
- 溫經散寒:若因寒客肝脈,可用暖肝煎(《景岳全書》)合吳茱萸湯,溫通經脈。
- 活血通絡:久病入絡或氣滯血瘀者,宜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化裁,以化瘀止痛。
針灸取穴
- 主穴:太衝(肝經原穴)、期門(肝之募穴)、內關(通陰維脈)。
- 配穴:寒凝加關元(灸法);血瘀加膈俞;脅痛甚者配陽陵泉。
鑒別診斷
- 手少陰心痛:疼痛集中於心前區,伴心悸怔忡,屬心本臟病變。
- 胃脘痛:痛處居中脘,與飲食相關,肝胃不和者雖有脅痛,但以胃部症狀為主。
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區分虛實寒熱,尤重肝經氣血調暢。古籍中「心痛」概念寬泛,涵蓋心前區、胸脅及上腹部疼痛,臨床須細察經絡所過與臟腑關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