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穴

足厥陰穴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記載其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及疝氣等症。此穴定位於足大趾背側中線,跖趾關節處,屬肝經所過區域,與足厥陰肝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定位與取穴

足厥陰穴位於足大趾背側,沿趾背中線向上觸及跖趾關節凹陷處即為此穴。臨床取穴時,可令患者仰臥或坐姿,屈曲足趾,於關節皺褶處尋按,局部常有明顯壓痛或結節感。

主治與功效

  1. 消渴(糖尿病相關症狀)
    此穴能清肝瀉熱、生津止渴,適用於陰虛內熱所致的口乾煩渴。《千金要方》載明灸療此穴百壯,可緩解消渴症狀,反映其調節陰液代謝的作用。
  2. 疝氣(疒頹疝)
    足厥陰穴與肝經相應,肝主疏泄,絡陰器。灸刺此穴可疏肝理氣、散結止痛,改善疝氣疼痛。古籍強調「左病灸右,右病灸左」的交叉取穴法,體現中醫「巨刺」理論的應用。
  3. 肝鬱氣滯證
    肝經循行絡屬胸脅,此穴能疏解肝鬱,輔助治療胸脅脹滿、情緒不暢等氣機鬱滯之症。

操作與配伍

  • 灸法:傳統以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和灸10~15分鐘。
  • 針刺: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感為度。
  • 配伍:常與太衝、行間等肝經穴位同用,增強疏肝效果;若治消渴,可配胰俞、三陰交以滋陰清熱。

理論基礎

足厥陰穴雖為經外奇穴,然其位置鄰近肝經井穴「大敦」,且肝經「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與脾經相交,故能調和肝脾二經氣血。中醫認為,肝主藏血,與情志、筋脈密切相關,此穴之效亦體現肝經「所生病」的調治範疇。

此穴臨床應用注重辨證,凡肝經鬱熱、氣逆或下焦寒凝者,皆可酌情選用,展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