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之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之本
足厥陰之本,乃中醫經絡理論中「足厥陰肝經」經氣之起始處,屬「標本理論」重要概念之一。根據《靈樞·衛氣》所載,足厥陰肝經之「本」位於足大趾外側端(大致相當於「大敦穴」所在),為肝經原氣匯聚之處,與「標」(頭部之「期門」或「玉英」等部位)相互呼應,構成經氣上下輸布之通路。
經絡理論基礎
- 標本關係:
中醫標本理論強調經脈之氣「本」在四肢末端,「標」在頭面軀幹,兩者通過經脈聯繫,調節氣血運行。足厥陰肝經之「本」在足大趾,反映肝經原發之氣由此而生,向上輸布至胸腹頭面,維繫肝臟生理功能。 - 肝經循行特點:
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環繞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再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連目系,上額交巔。其「本」處之大敦穴為井木穴,具疏肝理氣、醒腦開竅之效,亦為肝經經氣始發之關鍵。
生理與病理意義
- 生理功能:
「本」為經氣根源,肝經之氣由此升發,主司疏泄、藏血及調暢氣機。若「本」處氣血充盈,則肝氣條達,情緒穩定,筋脈柔韌;反之,若「本」虛弱,可致肝鬱氣滯、血虛風動等證。 - 病理關聯:
臨床若見足大趾麻木、疼痛或痿軟無力,可能與肝經「本」部氣血失調相關,如肝陽上亢、寒凝肝脈等證,可透過針刺大敦或配伍太衝等穴調治。
與其他理論之聯繫
- 根結理論:
與「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相呼應,強調肝經從四肢末端至頭面之氣血貫通。 - 經別與絡脈:
肝經另有「經別」上達目系,與「標本」路徑互為補充,共構肝系之氣血網絡。
綜言之,足厥陰之本不僅為肝經氣血之始,更與全身氣機升降、情志調節密切相關,為中醫辨治肝系疾病之重要理論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