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厥陰之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厥陰之別

足厥陰之別,又稱足厥陰絡脈,為中醫經絡學說中十五絡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脈》。此絡脈隸屬於足厥陰肝經,為肝經別出之分支,具有聯絡表裡經脈、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

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記載:「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意指此絡脈自蠡溝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五寸,脛骨內側面中央)分出,與足少陽膽經相聯絡,形成肝膽兩經之表裡關係。

生理功能

  1. 聯絡表裡經脈
    足厥陰絡脈溝通肝經膽經,強化二者在氣血運行、情志調節及消化功能上的協調作用。中醫認為「肝膽相照」,此絡脈即為其生理聯繫之重要通路。
  2. 調節氣血
    此絡脈有助於疏泄肝氣,若肝氣鬱滯,可影響膽經氣機,反之亦然。臨床上,蠡溝穴常用於治療因肝鬱氣滯所致之脅痛、月經不調等症。
  3. 主司下肢運動
    絡脈循行於小腿內側,與肝經共同調節下肢氣血,若絡脈失調,可能出現下肢痿痹、筋脈拘急等症狀。

病理表現

《靈樞·經脈》提及:「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意指此絡脈病變可導致:

  • 實證:陰莖異常勃起(挺長)、疝氣。
  • 虛證:陰部瘙癢、氣血不榮。
    此類病症多與肝經氣血失和相關,可透過針刺蠡溝穴調理。

與他經關係

足厥陰絡脈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二者共同維持少腹、生殖系統及下肢功能。若肝膽濕熱下注,可能循此絡脈引發淋濁、帶下等症。

總結

足厥陰之別作為肝經別絡,不僅強化肝膽表裡聯繫,亦參與氣血疏泄與筋脈調控。其病候多反映肝經氣血異常,臨床應用時常結合絡穴蠡溝進行診療,以達疏通經絡、調和肝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