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兩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兩踝,乃經外奇穴之名,見載於《千金要方》,後世醫籍如《備急灸法》亦有詳述。此穴分內外二部,位於足踝尖端隆起之處,內側者稱內踝尖(別名呂細、踝尖),外側者稱外踝尖,合稱「足兩踝」。

穴位定位與解剖

  • 內踝尖:位於足內踝骨之最高點,屬陰經所過之處,與腎經、脾經氣血相通。
  • 外踝尖:位於足外踝骨之最高點,屬陽經所轄,與膀胱經、膽經相繫。
    此二穴皆居筋骨之交會,為經氣匯聚之所,臨床多用於急症及局部病症。

主治範疇

  1. 小兒不語:古法認為足踝與腦竅相應,灸此穴可開竅醒神,尤適於小兒氣血未充、經絡不暢所致之語遲。
  2. 霍亂轉筋:因寒濕或氣逆引發之筋脈拘急,灸兩踝尖可溫通經脈,緩解攣急。
  3. 牙痛、喉痹:內踝尖(呂細)為腎經所涉,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灸之可引火歸元,治虛火上炎之牙痛;外踝尖則多用於實熱喉腫(如扁桃體炎)。
  4. 足踝局部病症:如踝關節腫痛、扭傷,可配合刺血或艾灸以行氣活血。

刺灸之法

  • 艾灸:傳統以艾炷灸5-7壯,或艾條懸灸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
  • 刺血:急症如熱毒壅盛時,可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瀉其瘀熱。

中醫理論基礎

足踝為三陰三陽經脈所過,內踝與腎、脾、肝三陰經相連,外踝則屬膀胱、膽、胃三陽經所主。故兩踝尖之運用,不僅在於局部療效,更可調節相應經脈氣血,如《針灸聚英》提及「踝尖能通十二經之滯」,可見其樞紐地位。

此穴雖非正經所屬,然臨證靈活配伍(如配照海、申脈治踝痛,配合谷治牙痛),每收捷效,足見古穴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