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悗

定義與病機
足悗為中醫病狀名,指足部酸脹沉重、活動不利之症,首見於《靈樞·百病始生》。其病機多與「厥氣」相關,即氣機逆亂或陽氣不達四末,導致足部經絡氣血運行受阻。如《靈樞》所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說明此症可漸進發展,由氣滯至血瘀,甚而引發下肢寒涼、血脈凝滯。

病因與證型

  1. 寒凝氣滯: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寒性收引,使經脈拘急,氣血不暢,足部失溫而悗重。
  2. 濕濁下注: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流注下肢,阻滯經絡,表現為足部酸脹困重,如裹濕絮。
  3. 氣血兩虛:久病或勞倦耗傷氣血,經脈失養,足部無力而悗軟,伴面色萎黃、脈細弱。
  4.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氣機升降失常,足部氣血壅滯,症見脹痛兼情緒波動。

經絡辨證
足悗與足三陰(肝、脾、腎)、足三陽(胃、膽、膀胱)經密切相關,尤以脾經、肝經為要。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若二經氣血失調,則足部筋肉失養,活動不利。

治法與方藥

  • 散寒通絡:當歸四逆湯加減,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 健脾祛濕:參苓白朮散合防己黃芪湯,益氣化濕,緩解沉困。
  • 補益氣血:十全大補湯,雙補氣血以濡養經筋。
  • 疏肝調氣:柴胡疏肝散配合局部針灸太衝、陽陵泉等穴,行氣解鬱。

古籍補充
《黃帝內經》強調「不通則痛」,足悗亦屬此範疇,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重視溫通法,李東垣《脾胃論》則從中氣論治,均為臨床重要參考。此症需結合全身辨證,探究氣血陰陽之失衡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