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面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面疔

足面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類,專指發於腳背部位之疔癤。此症首載於明代王肯堂《外科證治準繩》卷二,其形初起如粟米大小,局部微腫,伴隨痛癢之感,尤以瘙癢為顯著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足面疔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蘊濕熱,下注足部經絡,致使氣血壅滯,毒聚肌膚而成。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足背,若此二經氣血失調,易受外邪侵襲,發為疔瘡。此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亦可能助長濕熱內生,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處可見粟粒狀小疹,色紅或紫,周圍微腫,觸之稍硬,伴有輕度疼痛及明顯瘙癢。若未及時治療,毒邪深入,則可能化膿潰破,甚則蔓延成「爛疔」或「疫疔」,伴隨發熱、煩渴等全身症狀。

治法

  1. 隔蒜灸法:為傳統外治法之一,取獨頭蒜切片,置於患處,上施艾灸,藉蒜辛溫之性與艾火溫通之力,以散毒消腫。此法適用於初起未潰階段。
  2. 內服方藥:可選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結之劑,如《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加減,或配合「黃連解毒湯」以瀉火解毒。
  3. 外敷療法:未潰時可用「如意金黃散」調敷,以清熱消腫;若已化膿,則需切開排膿,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

辨證分型

  • 風熱型:患處紅腫熱痛明顯,伴發熱惡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牛蒡解肌湯」。
  • 濕熱型:局部腫脹甚,痛癢交作,或滲黃水,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方選「萆薢滲濕湯」合「五神湯」。

此症雖屬外瘍輕症,然若失治誤治,恐致毒邪走散,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歷代醫家強調「疔無小恙」,足見其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