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清
足清為中醫病狀名詞,指足部清冷之症,首見於《靈樞·五臟生成》。此症特徵為雙足或單足溫度偏低,甚或冰冷不溫,多與體內氣血運行失調、陽氣不足或經絡阻滯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 陽氣虛衰:
中醫認為「陽氣者,若天與日」,主溫煦肢體。若脾腎陽虛,陽氣無法達於四末,則足部失於溫養,呈現清冷。《傷寒論》中「手足厥寒」之描述,即與此機理相通,多因少陰腎陽虧虛或脾胃陽氣不振所致。 - 氣血不足:
《黃帝內經》云:「足受血而能步。」氣血為溫養肢體之本,若氣虛血弱(如心脾兩虛或久病耗傷),血行乏力,難以濡養下肢,則足清不溫。此類患者常伴面色蒼白、乏力等虛象。 - 經絡阻滯:
足部為三陰經(肝、脾、腎)與三陽經(胃、膽、膀胱)交會之處。若寒濕凝滯、痰瘀阻絡(如《金匱要略》所述「血痹」),經氣不暢,陽氣受阻,亦可致足冷。臨床可見足清兼麻木、刺痛等症。 - 肝鬱氣滯: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不達,陽氣內鬱而不能外布,亦可表現為四肢末端冰冷,即《醫宗金鑒》所謂「陽鬱四逆」。
辨證分型參考
- 腎陽虛型:足清畏寒,腰膝酸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遲。
- 脾陽不足型:足冷伴腹脹便溏,食少乏力,舌胖有齒痕。
- 血虛寒凝型:足清麻木,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脈細澀。
- 寒濕阻絡型:足冷重著,遇寒加劇,苔白膩,脈濡緩。
古籍文獻佐證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及:「陽氣不足……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說明陽虛寒凝可致肢末不溫。
- 《諸病源候論》亦載:「夫虛勞之人,血氣虛竭……故令四肢冷。」強調氣血虧虛與足冷的關聯。
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實反映整體臟腑氣血之變,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析根本病機,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