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軟

證名,又稱「腳軟」,首見於《理虛元鑒·陽虛三奪統於脾》。此證以雙足痿弱無力、步履艱難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痿證」範疇,多與臟腑氣血失調、經絡阻滯相關。

病因病機

  1. 脾腎陽虛:脾主肌肉四肢,腎主骨生髓。若脾陽不足,水穀精微不布,則肌肉失養;腎陽虛衰,髓海空虛,則骨弱不支。《理虛元鑒》指出「陽虛三奪」中,脾陽虧虛為關鍵,可致下肢痿軟。
  2. 濕熱浸淫:濕熱之邪下注經絡,阻遏氣血,致筋脈弛縱,足軟難行,常見於長夏濕盛或飲食不節者。
  3. 肝腎陰虛: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陰虛則筋脈失濡,骨髓不充,症見足軟伴腰膝酸軟、眩暈耳鳴。
  4. 氣血兩虛: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肢體失榮,久病或失血後易見此證,表現為足軟乏力、面色蒼白。

辨證分型

  • 脾腎陽虛型:足軟冰冷,遇寒加重,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遲。
  • 濕熱下注型:足軟重著,扪之微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肝腎陰虛型:足軟痿弱,腰膝酸軟,咽乾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 氣血不足型:足軟無力,動則氣促,心悸失眠,舌淡脈弱。

相關典籍
《黃帝內經·素問》提及「治痿獨取陽明」,強調脾胃對肢體功能的重要性;《張氏醫通》則論痿證「當分經絡所屬」,需辨明病位深淺。此證與「痿躄」「腳氣」等有交叉,然足軟更側重於局部症狀,病機多涉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