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丹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丹軫
丹軫為中醫病名,屬皮膚隱疹之一類,其特徵為皮膚表面突起細小疹點,肉色不變,觸之不熱,疹點相連成片,伴隨輕微瘙癢。《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記載:「丹軫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疹,相連而微癢,故謂之丹軫也。」此病多因風熱之邪蘊結於腠理,或血分受熱,外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丹軫之發,主要與風熱毒邪相關。風性善行數變,熱性炎上,二者相合,客於肌膚腠理之間,致使氣血失和,營衛不暢,發為疹點。若熱毒熾盛,可致疹色轉赤,甚則遍身灼熱,或兼見癢痛微腫。此外,素體血熱,或飲食辛辣燥熱之物,亦可能助長內熱,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丹軫初起,疹點細小如麻粒,色淡紅或與膚色相近,散在或成片分布,觸之無明顯熱感,但覺瘙癢。病情加重時,疹色可轉為鮮紅或深赤,疹點密集,甚則蔓延全身,伴灼熱感,或兼輕微腫痛。
治療原則
治療以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為主,內服外治並用:
- 內服方藥:常用消風散(《外科正宗》),方中荊芥、防風疏風透表,當歸、生地涼血和營,蟬蛻、牛蒡子祛風止癢,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全方共奏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之效。若熱毒偏盛,可加黃連、梔子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外治法:可用白芷根葉煎湯外洗,白芷辛溫,能祛風燥濕、消腫止癢,對於風熱蘊膚之丹軫有一定緩解作用。亦可配合清熱解毒之品如金銀花、蒲公英煎湯濕敷。
與其他皮膚病鑑別
丹軫需與「風疹」、「癮疹」等相區別:
- 風疹:多由外感風熱時邪引起,疹點細小稀疏,伴發熱、咳嗽等表證。
- 癮疹(蕁麻疹):疹塊突發,時隱時現,瘙癢劇烈,多與過敏或衛氣不固相關。
丹軫則以疹點隱起、相連成片、微癢為特徵,病機側重風熱蘊結腠理。
古籍記載
除《諸病源候論》外,《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類似證候,強調「風熱相搏,發為丹軫」,治療上重視疏風涼血。清代《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此症若遷延不愈,可轉為慢性,需兼顧養血潤燥。
丹軫之治,重在審因辨證,風熱者疏風清熱,血熱者涼血解毒,臨證靈活變通,可獲良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