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三陽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三陽經
足三陽經為經絡系統中行於下肢外側的三條陽經,包括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此三經之氣血運行方向,依《靈樞·逆順肥瘦》所載:「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意指其經氣自頭部起始,沿軀幹下行至足部,與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構成循環,維繫人體氣血陰陽之平衡。
1. 足陽明胃經
- 循行路線:起於鼻旁(迎香穴),上行至目內眥,交會於足太陽膀胱經後,沿面部下行,經頸部、胸部、腹部,至下肢外側前緣,終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厲兑穴)。
- 生理功能:主受納、腐熟水穀,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經脈多氣多血,與脾胃運化密切相關,亦影響面部氣色與消化機能。
- 主治範疇:胃脘痛、腹脹、嘔吐、牙痛、咽喉腫痛,及經脈所過之頭面、胸腹、下肢病症。
2. 足太陽膀胱經
- 循行路線: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行至頭頂,向後下行於項部,沿脊柱兩側(旁開1.5寸及3寸)分兩支下行,經腰部、臀部、下肢後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
- 生理功能:主一身之表,為「諸陽之屬」,具有統攝陽氣、防禦外邪之功。其背俞穴與五臟六腑相應,為診治內臟疾病之要徑。
- 主治範疇:外感熱病、頭項強痛、腰背痠痛、小便不利,及臟腑失調相關症狀。
3. 足少陽膽經
- 循行路線: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繞行頭側部,下耳後,沿頸側、肩部、脅肋,下行至下肢外側中線,止於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 生理功能:主決斷,疏泄氣機,與肝經相表裏,共司情志調暢與氣血運行。其經脈循行遍及頭側、軀幹兩側,影響少陽樞機之運轉。
- 主治範疇:偏頭痛、耳鳴、脅痛、口苦、瘧疾,及經脈所過之側頭部、胸脅、下肢外側病症。
三經之聯繫與臨床意義
足三陽經同屬六腑經脈,與相表裏之臟經(脾、腎、肝)互為影響。其循行涵蓋人體前、側、後三線,於下肢分別行於外側前緣(胃經)、中線(膽經)、後側(膀胱經),共司陽氣之布散與外邪之抵禦。臨床針灸或推拿常取此三經穴位,以調和腑氣、疏通氣血,尤擅治頭面軀幹疾患及下肢運動障礙。
(注: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經典理論,實際應用須結合辨證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