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三陰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三陰經
足三陰經為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此三條經脈皆起於足部,循行向上至腹部,與臟腑密切相連,主要調節人體的陰液、氣血及臟腑功能。《靈樞·逆順肥瘦》記載:「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明確指出其循行方向由下而上,與足三陽經(從頭走足)形成陰陽表裏對應關係。
1. 足太陰脾經
- 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方,沿脛骨後緣上行至膝股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上貫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 生理功能:主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亦主統血。脾經氣血通暢則肌肉豐盈、四肢健運;若失調則易見腹脹、泄瀉、水腫等症。
- 主要穴位: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等。
2. 足少陰腎經
- 循行路線:起於足小趾下(湧泉穴),斜走足心,繞內踝後方,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貫脊屬腎,絡膀胱,並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 生理功能:主藏精,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與納氣。腎經氣血充盈則精力充沛、骨骼強健;若虛衰則易見腰膝痠軟、耳鳴、生殖功能障礙等。
- 主要穴位:湧泉、太谿、照海等。
3. 足厥陰肝經
- 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外側端(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過內踝前緣,循脛骨內側上行至膝股內側中緣,環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後方,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 生理功能:主疏泄,調暢氣機,藏血,主筋。肝經氣機通暢則情緒平和、筋脈柔韌;若鬱滯或亢逆則易見脅痛、眩暈、月經不調等。
- 主要穴位:太衝、行間、期門等。
足三陰經的整體特性
足三陰經同屬「陰經」,與足三陽經互為表裏,共同維繫下肢至腹部的氣血循環。其循行特點為:
- 從足走腹:反映陰經氣血由下向上滋養臟腑的過程。
- 內聯臟腑:脾經屬脾絡胃,腎經屬腎絡膀胱,肝經屬肝絡膽,直接影響相應臟腑功能。
- 交會於三陰交:三經於小腿內側(內踝上三寸)交會於三陰交穴,此穴為調理陰經氣血的關鍵。
在臨床應用上,足三陰經的穴位常用於治療消化、生殖、泌尿系統疾病,以及氣血失調、陰虛內熱等證候,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