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上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上廉
別名與出處
足上廉為經穴別名,首見於《聖濟總錄》,即為「上巨虛」之異稱。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為大腸之下合穴,臨床多用於調理腸腑疾患。
定位與取穴
上巨虛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膝眼外側凹陷)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取穴時可沿足三里(犢鼻下3寸)直下3寸定位。
經絡歸屬與特性
- 經絡屬性: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下合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合治內府」,故本穴專司大腸功能調節。
- 五行關係:胃經屬土,上巨虛為土經之穴,具培土生金之效,間接影響肺氣宣降。
主治功能
- 腸腑病症:主泄瀉、痢疾、腸鳴、腹脹、便秘等大腸運化失常之症。《針灸甲乙經》載其治「飧泄,大腸痛」。
- 局部疾患:緩解膝脛痠痛、下肢痿痹、腳氣等經絡循行所過之病。
- 其他應用:近代針灸學擴展用於闌尾炎輔助治療,配合天樞、曲池等穴。
刺灸法
- 針刺:直刺1~1.5寸,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針感多向足背或膝部傳導。
- 艾灸:溫和灸10~15分鐘,可溫通腸腑氣機,適用於虛寒性腹瀉。
配伍舉隅
- 配天樞、中脘,治食積腹脹;
- 配陰陵泉、公孫,療濕熱痢疾;
- 配犢鼻、陽陵泉,疏解膝關節痹痛。
古籍考據
《針灸聚英》強調其「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醫宗金鑒》則列為「治脾胃虛弱」之輔穴,反映歷代醫家對其調和脾胃、通絡祛風功效之重視。
現代研究
實驗顯示,針刺上巨虛可調節腸道蠕動,抑制炎症反應,與其傳統「通調大腸」理論相契合。部分研究指出,此穴對腸道菌群平衡亦具潛在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