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

經脈名,首見於《靈樞·經水》,為十二正經之一,全稱「足少陽膽經」。此經屬膽,絡肝,與足厥陰肝經相表裏,循行路線遍及頭面、軀幹及下肢,主司氣血運行與生理機能調節,為中醫經絡理論之重要組成。


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詳載其循行路徑:

  1. 起始: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行至額角(懸顱穴),折向耳後(完骨穴),繞行頭側。
  2. 軀幹:沿頸側下入缺盆,分兩支:
    • 內行支:過膈,絡肝屬膽,循脅裏。
    • 外行支:自缺盆下腋,沿胸側(淵腋、輒筋穴),過季脅(京門穴),下行至髖關節(環跳穴)。
  3. 下肢: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穴),經膝外側(陽陵泉穴),循腓骨前緣(陽輔、懸鐘穴),至足背(丘墟穴),止於第四趾外側(足竅陰穴)。

生理功能

  1. 主疏泄:與肝經協調,調暢氣機,影響情志、消化及氣血運行。
  2. 主決斷:膽為「中正之官」,與精神活動相關,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3. 濡養經筋:其經脈布散頭側、脅肋及下肢外側,所過之處筋肉關節皆賴其氣血溫養。

病候與證治

《靈樞·經脈》歸納其是動病、所生病:

  • 外經病:偏頭痛、目赤耳聾、脅痛、髀膝外側痛、足背腫痛等。
  • 內腑病:口苦、嘔逆、膽怯易驚、失眠多夢等。
    臨床常取本經穴位調治,如陽陵泉(合穴,舒筋活絡)、丘墟(原穴,疏肝利膽)、風池(祛風清頭目)等。

與他經關係

  1. 表裏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裏,肝膽共司疏泄,病理上相互影響。
  2. 同名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同氣相求,共主少陽樞機,調節水火氣化。

此經理論深植於《內經》,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更發展少陽病辨證,以小柴胡湯為代表方,體現其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