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經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經別
足少陽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屬足少陽膽經之分支,其循行與功能在中醫經絡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

循行路線
據《靈樞·經別》記載,足少陽經別自足少陽膽經之髀部(大腿外側)分出,繞行髀樞(髖關節)後入陰毛際,與足厥陰肝經相會合。其分支上行,循行於季脅(第十一、十二肋軟骨間),深入胸腹,內屬膽腑,散佈至肝臟,貫穿心區,再上行挾咽喉兩側,出於下頜(頤頜部),並散布於面部,最終聯繫「目系」(眼球內連於腦之組織),於目外眥(外眼角)處與足少陽膽經本經會合。

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

  1. 表裡經絡聯繫:足少陽經別與足厥陰經別相合,強化了膽與肝的表裡關係,協調兩經氣血運行,影響疏泄功能。
  2. 臟腑聯絡:其內屬膽腑,散絡於肝,貫穿心區,反映膽與肝、心之間的病理關聯,如膽火上炎可擾及心神或肝陽上亢。
  3. 頭面五官調控:循行分布於面部、目系,與偏頭痛、目赤腫痛等病症相關,臨床可通過刺激膽經穴位(如風池、瞳子髎)調理。
  4. 經筋與軀幹影響:經別行於胸脅,與少陽經筋共同作用,涉及脅痛、胸悶等少陽經氣不利之證。

與本經的區別
足少陽經別為經脈之深部分支,側重於臟腑聯繫與內部循行,而足少陽膽經主幹主要循行於體表(如側頭、軀幹外側、下肢外側),二者互為補充,擴展經絡系統的調節範圍。

文獻淵源
《黃帝內經》中《靈樞·經別》篇詳述其循行,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類經》進一步闡釋其「離、合、出、入」特性,強調經別「深而行於內」的特點,為針灸取穴與內科辨證提供理論依據。

此經別之循行與功能,體現中醫「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的核心觀念,亦為少陽病證治(如小柴胡湯證)的經絡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