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經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經筋

足少陽經筋乃十二經筋之一,屬足少陽膽經之筋脈系統,其循行分布與功能特點在中醫經筋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據《靈樞·經筋》記載,此經筋起於足部,上行至頭面,形成複雜的網絡結構。

循行路線

此經筋始於足第四趾(小指次指),向上結聚於外踝,繼而沿脛骨外側緣上行,結於膝關節外側。其分支自腓骨(外輔骨)別出,向上行至大腿部(髀),前支結於股四頭肌(伏兔)上方,後支則結於骶骨(尻)部位。

主幹直行者上行經過季脅部(脅下軟肋處),向前至腋前緣,聯繫乳房區域,最終結聚於缺盆(鎖骨上窩)。另一支直行者從腋部上行,貫穿缺盆,行於足太陽經筋之前方,沿耳後上行至額角,於頭頂(巔)交會後,向下至下頜,再上行結於鼻旁(頄)。

其分支結於目外角(目眥),形成「外維」結構,此為維持眼瞼正常開合功能之重要筋脈。

功能特點

足少陽經筋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1. 聯動下肢與軀幹:通過其上下貫穿的循行特點,協調下肢運動與軀幹穩定,特別是在側身轉體動作中起關鍵作用。
  2. 維繫頭面結構:上達頭面的分支參與構成面部筋脈網絡,尤其「外維」對眼瞼活動有直接影響。
  3. 協調關節運動:經筋所過之踝、膝、髖等關節均受其調節,保持關節運動的協調性與穩定性。

臨床相關性

在病理狀態下,足少陽經筋失常可表現為:

  • 經筋所過之處的拘攣、疼痛
  • 下肢外側至脅肋部的牽引不適
  • 顳頜關節功能障礙
  • 眼瞼開合異常等症狀

此經筋與足少陽膽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在針灸治療中常配合使用,以調理筋脈、疏通氣血。其結聚部位如外踝、膝外側、缺盆等處,常為治療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