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經筋病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經筋病候

足少陽經筋病候,又稱孟春痹,是中醫經筋理論中關於足少陽經筋病理變化的重要論述,首載於《靈樞·經筋》篇。此病症涉及足少陽經筋循行路線上的多種症狀表現,具有典型的經筋病候特徵。

病因病機

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小趾次趾),上行循行於下肢外側,經膝、股外側至季脅,再上達頸項、頭面。其病候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經筋過勞損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筋拘急失養所致。《靈樞》指出此病多發於春季(孟春),與少陽主令之時相應,故有「孟春痹」之稱。

臨床表現

根據《靈樞·經筋》記載,足少陽經筋病候主要表現為:

  1. 下肢症狀:起始於足第四趾(小趾次趾)轉筋,向上牽引至膝外側轉筋,膝關節屈伸不利,腘窩部筋脈拘急。
  2. 軀幹症狀:向前牽引至髖部(髀),向後牽引至骶尾部(尻),向上影響季脅部疼痛。
  3. 上部症狀:向上牽引至缺盆、胸膺、乳房及頸部筋脈拘急。
  4. 特殊表現:出現「維筋相交」現象,即左側頭角受傷可導致右足功能障礙,此與蹺脈循行及經筋左右交叉的特性相關。

治療原則

《靈樞》提出具體治療方法:

  • 針刺療法:採用「燔針劫刺」(即火針療法),以病患知覺為治療度數標準(以知為數),以痛處為取穴依據(以痛為輸)。
  • 時令特點:強調此病與春季少陽之氣相應,治療需考慮季節因素。

經筋循行特點

足少陽經筋的循行具有明顯的上下貫穿特點:

  1. 起於足第四趾,上行結於外踝
  2. 循脛外側,結於膝外側
  3.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分為兩支:
    • 前者結於伏兔(股四頭肌)之上
    • 後者結於尻(骶尾部)
  4. 直行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方,繫於膺乳
  5. 結於缺盆,再上頸部,合於手少陽經筋
  6. 其分支上頰車,循耳前,至目外眥,上額角,交巔上

這種廣泛的循行路線解釋了為何足少陽經筋病候可從足趾一直影響到頭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