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脈
經脈概述
足少陽脈為早期經脈名稱,屬十二正經之一,後世稱為足少陽膽經。此脈首見於《足臂十一脈灸經》,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重要的循行路徑,主司人體氣血運行,與膽腑功能密切相關,並影響筋骨、五官及側身部之生理病理變化。
循行路線
據《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足少陽脈之循行可分為主幹與分支:
- 主幹:起於足踝前側,沿下肢外側上行,經膝關節外緣、股部外側,抵達脅肋部;繼而直行貫穿腋下,上至項部,環繞耳後,出於枕骨區域,最終終止於目外眥(眼角)。
- 分支:從脅肋部分出,斜向肩髆(肩胛)處延伸。
此循行特點顯示足少陽脈貫穿人體側面,聯繫下肢至頭面,涵蓋多處關鍵關節與臟腑。
生理功能
- 疏泄氣機:足少陽膽經主司膽腑之氣,參與調暢全身氣血,尤其影響消化與情緒調節。
- 濡養筋節:經脈所過之膝、股、髀(大腿)等外側筋骨,賴其氣血溫煦以維持運動功能。
- 上通清竅:其脈上行至頭面,與耳、目、枕部相連,故與聽覺、視覺及頭部氣血供應相關。
病候表現
《足臂十一脈灸經》列舉足少陽脈異常時之病症,多見循行部位疼痛與功能障礙:
- 下肢病症:足第四趾(小趾次趾)麻木不仁、脛骨外側痛、膝外側痛、股外側痛。
- 軀幹病症:脅肋脹痛、缺盆(鎖骨上窩)痛。
- 頭面五官病症:頭頸痛、耳鳴耳聾、枕部痛、目外眥痛、頰腫。
- 特殊症候:提及「產馬」(或指馬刀俠癭,即淋巴結腫大)、「瘻」(瘺管或瘰癧)。
臨床聯繫
後世《靈樞·經脈》補充足少陽膽經病候,如口苦、善太息、往來寒熱等膽腑失調症狀,並深化其與少陽樞機之關係。此經脈異常可致半表半裏之證,亦與偏頭痛、頸肩綜合徵等現代疾病相關。
經脈特點
足少陽脈為「少陽」經氣所注,具樞轉氣機之能,於六經辨證中屬「少陽病」範疇。其循行廣布側身,故針灸治療常取環跳、陽陵泉、風池等穴以調和膽經氣血,疏解外邪。
(註:本文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整合,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