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瘧
病名
足少陽瘧為瘧疾之一,屬六經瘧中的少陽經瘧,其病機與足少陽膽經氣血失調相關。此證首載於《素問·刺瘧篇》,文中明確指出其臨床特徵及針刺治法,後世醫家多據此深化理論與辨治。
病因病機
足少陽瘧的成因,主要為外感瘧邪(瘧氣),伏於半表半里,客於膽經所致。少陽為樞,主司氣機升降出入,瘧邪侵擾後,樞機不利,正邪交爭,故發寒熱。其「寒不甚,熱不甚」之特點,反映少陽病邪居半表半里,未全入裏,亦未透表,與太陽瘧之寒重、陽明瘧之熱盛有別。
臨床表現
- 身體解㑊(解怠):少陽經行身之側,主筋,瘧邪滯絡,氣血不暢,故肢體懈惰無力,尤以脅肋、側身為甚。
- 寒熱往來而勢輕:少陽為「微陽」,邪正相爭較緩,故寒熱程度不如太陽、陽明之劇,但反覆發作。
- 情志異常:膽主決斷,瘧邪擾膽,故患者「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表現為畏懼社交、易驚悸不安。
- 熱多汗出甚:少陽火鬱,熱邪偏盛時迫津外泄,故汗出較多,此與少陽病「汗出而煩」的機轉相似。
治法與針刺
《素問》提出「刺足少陽」為主要治法,臨床常取膽經穴如足臨泣(輸穴)、陽輔(經穴)等,以疏泄少陽鬱火,調和樞機。若兼有痰濕或氣滯,可配合外關(手少陽絡穴)加強通調三焦。
與三陽瘧的關係
足少陽瘧屬「三陽瘧」範疇,與太陽瘧(寒多熱少)、陽明瘧(熱多寒少)並列。三者皆因瘧邪侵犯陽經而生,但少陽瘧以「寒熱往來、樞機不利」為辨證核心,治法上強調「和」而非單純發汗或清下。
文獻補充
清代《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進一步闡釋:「少陽瘧疾脈弦遲,寒熱悠悠解㑊時」,指出其脈象多弦(主少陽)兼遲(主邪鬱),可作為診斷參考。後世溫病學派亦提出,少陽瘧若化熱傷陰,可佐以青蒿、黃芩等清透少陽之品,深化了藥物治療的應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