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穴

定位與出處
足少陽穴為經外奇穴,首見於《千金要方》。書中記載:「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指本節後一寸是。」此處所述位置與足少陽膽經之臨泣穴相近,然後世考據另有異說。《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則標註其位於足背第二趾正中線,當第二跖趾關節後方一寸處,與傳統膽經循行略異,故歸類為奇穴。

經絡與功能

  1. 與膽經關聯:雖屬奇穴,然其名「足少陽」顯與膽經相應。膽經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膽腑實熱或氣滯,可現腹中躁擾、肢體不寧(「身軀習習」)之症,刺此穴可疏泄膽火、通調經氣。
  2. 局部作用:穴位於足趾關節處,近太衝陷谷等要穴,能調節足部氣血,緩解跖痛、趾節屈伸不利等症。

主治範疇

  • 膽系病症:膽實熱證見口苦、脅脹、煩躁不安者,可配陽陵泉丘墟以加強疏膽之效。
  • 經絡循行病:足背腫痛、第二趾麻木或拘攣,可局部取穴通絡。
  • 氣機鬱滯:因情志不舒引發之胸悶、腹脹,藉此穴調達少陽樞機。

刺灸法

  • 針刺:直刺0.3~0.5寸,得氣後行瀉法,以疏泄膽熱。
  • 艾灸:較少用,若寒濕凝滯足部,可溫灸3~5壯。

學術辨析
此穴定位歷代存疑,一說為臨泣穴別名,然臨泣屬膽經,位於足背第四、五跖骨結合部前方;而《圖譜》所載之足少陽穴偏重第二趾,二者迥異。或推測孫思邈所述乃臨時取穴法,後世誤傳為固定奇穴。臨床應用時,需辨證取捨,或參合脈診以定其效。

附註
足部奇穴繁多,如八風氣端等,足少陽穴與之相比,專注於膽腑實證,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與「異病同治」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