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陽之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陽之別

足少陽之別,又稱足少陽絡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五絡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脈》。此絡脈隸屬於足少陽膽經,為其分支脈絡,具有聯絡表裏、調和氣血之功用。

經脈循行

據《靈樞》所述,足少陽之別從光明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分出,向下走行至足背,並與足厥陰肝經相銜接,形成陰陽經脈之間的聯繫。此絡脈的循行路徑與主幹膽經相輔相成,強化了下肢經氣的輸布與協調。

生理功能

  1. 溝通表裏:足少陽之別作為膽經的絡脈,與肝經相絡屬,維繫肝膽這一對相表裏臟腑的氣血互通,影響疏泄功能與情志調節。
  2. 調和氣血:絡脈能調節膽經所過部位的氣血運行,尤其對下肢外側、脅肋及頭側的氣血濡養具有輔助作用。
  3. 病候反映:當此絡脈異常時,可能出現下肢痠痛無力、足背麻木等症狀,亦可能影響肝膽功能,引發脅脹、目眩等證候。

臨床應用

在針灸治療中,光明穴作為足少陽之別的起始點,常被選用於改善目疾、下肢痿痹等病症,體現「絡穴治絡病」的原則。此外,透過刺激此絡脈,可輔助調理肝膽鬱滯、氣機不暢等問題。

與經別的區別

需注意「足少陽之別」與「足少陽經別」為不同概念:

  • 絡脈(足少陽之別):主橫向聯絡表裏經,循行較淺。
  • 經別:為十二經別之一,屬縱深分支,深入體腔,加強經脈與臟腑的聯繫。

此絡脈的理論體系,展現中醫經絡「縱橫交錯、內外相聯」的特點,為診療筋脈、氣血失和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