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為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水》,屬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其循行路線起於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沿內踝後方(太谿穴),上行於小腿內側,經膝膕內緣,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此外,其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生理功能與臟腑聯繫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與五臟六腑關係密切,尤其主司人體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生長發育,亦主水液代謝與納氣功能。此經氣血運行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腎臟功能,進而關聯骨髓、耳竅、二陰等組織器官。
主要腧穴
足少陰腎經共27穴,左右合計54穴,重要穴位包括:
- 湧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為井穴,主降火開竅。
- 太谿穴: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為原穴,補益腎氣。
- 照海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通陰蹻脈,主治失眠、咽喉病。
- 復溜穴:太谿穴上2寸,主治水腫、汗證。
病理表現
《靈樞·經脈》記載,足少陰經異常可現「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目眽眽如無所見」等症,多與腎陰虧虛、腎不納氣或經氣痹阻相關。臨床常見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遺精遺尿、五心煩熱等證候。
與其他經脈關係
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同屬少陰,二者通過經別與絡脈相互聯繫,體現「心腎相交」之生理特性。此外,其與任脈交會於關元、中極,與沖脈並行,共同調節生殖與氣血運行。
此經為中醫針灸、導引及藥物歸經理論之重要基礎,歷代醫家皆重視其調理陰陽、滋補根本的作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