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少陰標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少陰標本
足少陰標本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十二經標本」之一,出自《靈樞·衛氣》。其內容主要闡述足少陰腎經的氣血運行根源(本)與輸布所及(標),是經絡辨證與針灸取穴的重要依據。
足少陰之本
《靈樞·衛氣》記載:「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下三寸中。」此處所指的「內踝上下三寸」,歷代醫家見解略有不同。明代張景岳於《類經》中注解:「內踝下上三寸中,為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具體可分為兩部分:
- 內踝下一寸:對應腎經穴位「照海」(KI6),屬八脈交會穴,通陰蹻脈,主治咽喉、睡眠及腎陰不足之證。
- 內踝上二寸:涵蓋「復溜」(KI7)與「交信」(KI8)兩穴。
- 復溜(KI7):腎經經穴,擅長調節水液代謝,治療水腫、盜汗等。
- 交信(KI8):陰蹻脈之郄穴,主司婦科經帶及下肢氣血運行。
此三穴共構足少陰腎經的「本」,反映腎經氣血始發與輸注的基礎部位。
足少陰之標
原文提到:「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此處「背腧」指背部膀胱經的「腎俞」(BL23),而「舌下兩脈」則指任脈的「廉泉」(CV23)及周邊絡脈。
- 腎俞(BL23):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腎之背俞穴,直接聯繫腎臟氣機,主治腎虛、腰痛、生殖功能異常等。
- 廉泉(CV23):位於頸前正中線,喉結上方,屬任脈,與舌下津液分泌相關,亦反映腎經上絡於舌的聯繫,用於治療言語障礙、舌燥等。
理論意義
足少陰標本理論體現了經絡氣血「根於四肢,結於頭身」的分布規律:
- 本為經氣根源,主司下肢與腎臟功能的基礎調控。
- 標為經氣所歸,反映腎經上達背腰、咽喉舌本的影響範疇。
此理論不僅指導針灸臨床選穴(如取照海、腎俞配伍治療腎陰虛證),亦為經絡辨證提供依據,例如下肢內踝部異常或舌下津液失調,均可考慮足少陰經氣失和。
與其他理論的關聯
- 標本與根結:與《靈樞·根結》中足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相互呼應,共構經脈氣血運行的完整路徑。
- 經別聯繫:足少陰經別「貫舌本」,進一步解釋標部涵蓋舌下脈的機理。
綜上,足少陰標本理論是中醫經絡學說中銜接內外、貫通上下的重要環節,深化了對腎經生理病理變化的認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